跨类目经营上线4个项目,竟连亏3年!这位电商老板是这样走出低谷的...
赶上电商风口创业的人,大部分现在都遇到了困惑,不是增长的困惑,而是内心的迷茫,对自己做的生意没有认同感,驱动力减弱,大环境不好利润下降,更加剧了内心的焦灼。今天我们继续来看聚贤庄班级的创业故事,看看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内心困境,又是怎么走出来的?
生意是炼出来的,还是碰出来的?
陈总来自上海,他的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以用户运营为核心的零售电商公司,拥有多年的3C行业背景和渠道资源,打造了多品牌、多品类、全渠道的营销渠道。目前运营的品牌有华为、微软、海尔、BOSE、雷神、红酒、乐高等。
2021年最后一个月收获了很多内心的宁静和自由,在杭州同班会的活动上,他问了班长一个问题——为什么同行都觉得自己公司很不错,但自己内心却没有这种认可感?
班长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,而是又问了他两个问题,第一你的生意是炼出来的还是碰出来的?第二你的帐算清楚了吗?
这两个问题问到了陈总心坎里,于是开始回想自己的创业经历,发现大部分都是业务推动公司发展的,并不是创业时立下的志向——我要做到什么样,做到多少销售额,要组建多大的公司。陈总说,基本都是先拿到某品牌的授权,然后再根据品牌方和公司的情况一步步做,等到2019年年底,公司规模已经发展到了100多人,销售额也有几个亿了。
公司发展到今天,完全是一个自然、顺势而为的过程,这个时候的自己没意识到公司的经营结果不全是自己和公司的能力,以为自己和公司都很厉害,应该什么都可以做,2019年陆续上了4个项目:红酒、榨汁机、软件、生鲜。虽然这几个项目虽都是线上生意,表面跟公司很像,但实际跟他主做的3C品类跨度很大,结果可想而知,到现在为止都还在亏钱,已经关停了生鲜和软件,榨汁机项目2022年也会收尾关停。
新上项目的失败,是陈总这两年产生困惑的核心原因,本来认为自己很能打,但上了几个新项目都没成功,有些茫然,甚至质疑自己。
听到班长的问题时,陈总开始反思和复盘自己,发现不是自己强,也不是自己弱,实质是前面的生意做到目前的规模,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和方法论,打法不能够复制,碰的成分多,炼的成分少 。
至于帐有没有算清楚,陈总说上新项目时,往往只算了项目毛利、资金等财务帐,没有去盘算人、资源、能力等整盘帐,最后才造成了目前的局面,想到这里一下子豁然开朗,内心也不再纠结,获得了宁静和自由。
创业这些年,陈总很认同长期主义,他最近在看张磊的《价值》,书中有句话“流水不争先,争的是滔滔不绝”,非常有感触。人们经常会争一时,忘记了生意的本质是长期主义,也就是把你做的事情拉长看,有没有创造社会价值和长期价值。
陈总拿自己的生意举例,他们作为一些大品牌的经销商,竞争非常激激烈,毛利不高,很多时候都是靠品牌方的返利和市场费用支持生存下来的,商品本身售卖是不赚钱的。所以品牌方的资源比较关键,而品牌方的资源都掌握在品牌职业经理人手上,而品牌方的职业经理人生意不是自己的,至于品牌赚钱还是亏钱,对职业经理人来说没那么重要,所以就会出现许多不按真正生意逻辑来做的生意。
因为看到这种情况,陈总就反方向操作,目前做的几个品牌都是先把事和零售业绩做好,再考虑其它,把每次品牌方换职业经理人变成表现的机会。因为换新人都需要业绩,而他们的业绩还不错,后面合作就越来越顺。
陈总觉得选择比努力重要,曾经在经销一个品牌期间,当时他们是线上第一,跟这个品牌线上的第二名做了合并,让他们在天猫淘系平台的份额达到50%以上,直接享受了三年多的红利。
凭运气赚的钱,再凭实力亏掉
2009年,茅总还在上大学,就开始接触电商了,等到2010年大学毕业时,迫于家庭的压力他选择进入了房地产,在一家房企做财务管培生。干了一年多,2011年辞职全心创业。
茅总选择做的是生鲜电商,进口海鲜牛肉水果,经过两三年的沉淀,稳步在轨道上行进。2013年-2016年,生鲜电商行业迎来风口,让公司在2016年很轻松的做到了年销售额1.2亿。2017年回老家投资搞工厂,2018年电商团队也从上海搬到了南通启东,发展到现在。
这几年,传统电商规模一直呈现下降态势,茅总就做了抖音电商,将近1年时间,增长比较明显。目前他的传统电商业务年销售额跟抖音电商的差不多,都是4000万左右。
作为一位资深的电商老兵,创业十多年,茅总也总结了自己的经验与感悟。巴菲特说当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,茅总说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,2017年后生鲜电商资本化内卷十分严重,他发现自己是个十足的裸泳者,因为不会管理,不会做产品,过于注重渠道,忽视产品本身的竞争力。
茅总感慨抓住机会,却抓不住时代。2015年,他的进口水果店铺是拼好货转型拼多多后的第一个生鲜商家,在2016年和2017年迎来了大面积的价格战,没有主动求变国产水果,反而死守进口水果,2017年眼看着连续亏损,在2018年及时止损,选择退出。
2018年在团队最困难的时候,他抓住了社交电商的风口,蜜芽、每日一淘、贝店等一系列社交电商非常火爆,2020年疫情袭来,抖音带货兴起,一下子重创社交电商渠道,一夜之间哀鸿遍野,留下来的又是一地鸡毛。
幸运的是,茅总在2020年底布局了抖音,走的是达人带货模式。2020年10月到2021年5月,因为抖音电商切换到淘宝、京东等三方链接,导致了严重缺产品,这段时间公司依靠一款日本食品度过,日本网红圈90%的达人基本都合作了,抖音业务从月销30万到月销600万,用了半年的时间。
茅总自己也在反思,为什么几次风口都碰到了,也抓到了一些风口,但就是不能更上一层楼呢?想来想去他觉得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,缺少系统化的学习和圈子的指引,创业路上需要勇气,更需要圈子的陪伴和加持。
关于合伙人一起做生意,茅总也踩过一些坑。他说公司在股权分配时,必须要有一个人是绝对的大股东,不然后面很难齐心协力。在投资工厂的时候,他们有3个股东,按照42.5%、42.5%、15%去分配,而这三个股东都有自己单独的生意,因此在后面的5年经营中时常出现不负责任的状况。
直到今天,这个工厂还没有完全盈利,这也是茅总最后悔的一笔投资。前3年是茅总管理,工厂做1000万业务,电商亏掉2000万,曾经凭运气赚的钱,这些年凭实力亏掉。尽管如此,他还是觉得人生不能过于顺利,基本上是在动乱波折中前行,才能走的稳,个人才会真的成长。
2018年,公司从上海搬到了南通,团队进行了重组,眼看团队接不住业务,茅总一度有些抑郁,甚至自我怀疑。好在当年他有一些电商的圈子,四处拜访学习才度过了那个危机。这几年进口冷链食品行业受到了不少危机,这也让茅总身心受到了不小的磨练。
“可能磨练得多了,事情自然看的更开,2021年心态一直还不错。”
在生鲜领域摸爬滚打12年,茅总手里的高端海鲜和高端牛肉供应链资源非常丰富,但也有自己的痛点,进口生鲜行业这两年过于糟糕,一方面受资本内卷,中小商家生存困难,另一方面疫情把进口冷链作为高危行业对待,让从业者做的很心累。
因此,茅总想重开赛道,进入快消品赛道,却没有十分明确的方向。看中了一个细分产品,目前的团队处于五线小城市,不足以支撑做创新性的业务,他还在犹豫是在上海还是杭州重新组建团队,也希望能在班级里得到一点指点。